1886年 卡尔·本茨制造出首辆三轮汽车,这辆车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辆汽车。随着汽车行业百年的发展,如今的汽车已走进了千家万户。如今这个时代,科技飞速发展,不断进步,汽车产品时时刻刻也在发生着变化。
近期,新修改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中要求从2022年1月起,新生产的乘用车必须配备EDR系统,即行车事件记录器,该记录器可以记录事故前后的车辆运行数据,俗话讲就是汽车的“黑匣子”。
我相信,大家对“黑匣子”并不陌生,只不过更多时候是从电视中听到。特别是一些空难纪录片中,搜救人员会去努力寻找飞机上的黑匣子。黑匣子可以称得上是“改变游戏规则”的发明,自发明以来不到60年的时间里,它已经从一个单独的新发明演变成了广泛应用于各个航空设备的重要技术支持。
要知道,在1953年,第一个黑匣子模型就可以连续存储飞行仪表数据和长达四小时的语音记录。在事故中,黑匣子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成为人们调查研究飞机失事原因的重要依据。如今,黑匣子被广泛运用在各种交通运输工具中,飞机、轮船、列车等等。
其实,汽车黑匣子并不是什么新鲜配置,美国上市的新车99%都配备,只不过我国新车配装比例较低,只有大约10%,一般只出现在个别豪华车中。而这种现象将从今年开始转变,毕竟今年的新车必须配备EDR系统,装配率会持续上升。
为什么黑匣子会成为乘用车标配呢?
其实,随着汽车智能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车内科技配置越来越丰富,相比于过去纯机械结构,现在的汽车更多是电子元件控制,其耐久性和稳定性相对较差。尤其是近几年,有关于汽车事故的“罗生门”事件频繁发生,在没有任何数据记录的情况下,责任认定是非常困难的。
比如说,去年在特斯拉身上频发的维权事件,车主说自己踩下刹车,车辆依然向前行驶;特斯拉官方则导出行车数据,证明车主没有采取任何制动措施,而车主怀疑特斯拉官方对数据做手脚。这件事上,到底是谁在说谎,我们不得而知,但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知道,未来这种“推诿”“扯皮”的事情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为了让责任能够更加明确的认定,汽车黑匣子的重要性显现出来。
按理说,类似于黑匣子的这类配置应该尽快普及才对,可以减少纠纷,让责任更加清晰。但是,国内带有黑匣子的乘用车很少,理由只有两个字:成本。不同的黑匣子可记录不同的数据,因此价格会有波动,功能多的可能需要大几千块,而功能少的可能就几百块。对于车企而言,现在电控系统越来越多、操作越来越复杂,各种传感器、电子控制器、驱动器和控制程序软件也不断被加载到汽车上,需要监测的数据繁多,所以黑匣子的成本其实并不低。既然如此,大部分车企并没有考虑将黑匣子作为标配,这项配置只会出现在高端产品上。
然而在此之前,“强制”安装黑匣子的情况已经出现过,从2012年3月份1日开始,汽车“黑匣子”就已经在商用车以及客货车上强制安装。除了要求汽车厂家从安全技术性能方面对车速进行限制外,对车辆制造和配套都有明确要求,例如需要具有卫星定位功能的行驶记录仪,并且还会有相应的装备限速装置。毫无疑问,这样的做法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不过可以看到,商用车的价格没有太大的波动。
此前,中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曾发表过评论称:“成本相对比较低,厂家能够克服这块影响,不会增加消费者购车成本。”在笔者看来,随着新车大规模配备黑匣子,并不会造成车价上涨,若是集中采购,或许黑匣子的成本还能进一步下降。
写在最后:汽车“黑匣子”有优点,也有缺点,不过出于对未来出行安全的考虑,安装黑匣子是非常有必要的。科技的进步是为了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并不是让车企“炫技”,或是利用双方信息的认知偏差,钻空子。汽车“黑匣子”便是为了“堵漏”,让用户的生活更加安心、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