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科技依据中汽数据中心权威数据,基于国产新能源乘用车上险量,推出“青铜封神榜”之BEV月度红黑榜及PHEV月度排行榜。谁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军者,让我们用数据说话。
2022年3月,共有204款总计361,707辆BEV(电池电动汽车)新车登记上险,环比2月(188,050辆)增长92.3%。今年一季度,BEV上险量共计790,490辆。
基于2月的低基数,3月销量数据提升属于正常规律。从去年开始,新能源车尤其是电动车呈现出的高速增长态势,也让业界充满期待。然而,今年春天,诸多负面因素相继出现,给本该蓬勃发展的市场制造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3月,国内多地出现疫情,国际地缘政治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一定影响。此外,芯片短缺状况没有明显好转,特别是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推动了企业生产成本上涨,多数企业因此纷纷上调销售价格,影响终端市场的销售。”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表示。3月中国汽车消费动能明显不足,汽车总体产销形势不及预期。
不过,新能源汽车的产销表现仍然明显好于整个汽车行业,环比和同比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从3月的BEV红榜可见,头部品牌和它们的主销车型依旧坚挺。
五菱宏光MINI、特斯拉Model Y又双叒叕蝉联冠亚军;Model 3上升5位,冲至第三;此外,比亚迪汉、小鹏P7的排名也有显著提升。排名降幅较大的是奇瑞QQ冰淇淋和长安奔奔;前两月连续上榜的哪吒V,则跌出了本月榜单。
相比1、2月榜单,3月中高端EV车型的占比增加,10万元以下车型有所下滑。青铜科技认为,这是由于整体经济环境趋紧,新能源车价格普涨,对中低端市场消费需求的抑制作用更明显——这部分消费者对价格更为敏感;高端车型用户则普遍抱持买涨不买跌的心态。当前,蔚来销售的对客话术就是“现在买最划算”。
产品的抗冲击能力除了和价格定位有一定关系,还与品牌实力密切相关,比亚迪和特斯拉便是两个极致的例证。
今年以来,比亚迪已经两次涨价。第一次是在2月1日,比亚迪对部分新能源车型进行调价,上调幅度在1000~7000元。第二次是3月15日,比亚迪将王朝网和海洋网相关新能源车型的官方指导价上调3000~6000元,而且这次涨价自3月16日零时迅速生效,打了意向用户一个措手不及。
特斯拉更是密集调价,3月10~17日,短短8天时间,特斯拉3次上调旗下产品价格,平均涨价幅度在1~2万元。国产Model Y高性能版车型上涨了3万元。
但即便如此,也没有影响两个品牌的热卖。官方数据显示,3月比亚迪销售新能源乘用车104338辆,成为中国首个月销“10万+”的新能源乘用车的品牌,进入中国乘用车销量头部阵营;一季度累计销量同比暴涨433.4%、达284737辆。这一数据已接近其2021年全年销量的一半。正是基于此,比亚迪才有底气砍掉燃油车。
特斯拉中国3月批发量达到65814辆,同比增长85%。今年第一季度,特斯拉中国累计销量突破18万辆,达到182174辆。
最接近终端实际销量的上险数据也显示,一季度,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上险量为247,674辆,特斯拉为108,893辆。
可以说,这些强势品牌的涨价非但没有降低终端热度,反而催生了抢购潮。背后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越是在充满不确定的“乌卡时代”,人们越倾向从众,一方面是想在确切的事物上寻求安全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少试错的风险。
但最冷的“倒春寒”或许要在第二季度才会显现。据券商分析,3月以来疫情相继在广东、吉林、上海等地爆发,考虑到长三角、珠三角经济体量较大,且均为汽车产销大区,其对汽车产业生产和消费的影响可能远超2020Q1疫情。
华福证券认为,本轮疫情拐点尚未到来,预计疫情后消费复苏节奏慢于2020Q1之后的表现,2022Q2仍是探底的过程,行情将在下半年展开。
目前,已有多家上游头部供应商和主机厂因疫情停产。青铜科技粗略统计了受影响企业信息:3月13日,位于长春市的一汽-大众等五大整车厂停工停产,目前尚未有明确的复工日期;3月23日,沈阳华晨宝马停工,目前部分厂区复工;3月28日,特斯拉上海工厂停工,尚无解封消息;4月1日,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乘用车等在沪厂区停工,目前仍在封闭状态;4月9日,蔚来合肥厂区停产停工,也暂无复工消息。此外,4月10日起,宁德时代总部所在地宁德市对外实行交通管制,此举对新能源产业链很可能会造成严重冲击。
而这些因疫情产生的变故对汽车产业的影响,会在4月开始显现,并持续数月时间。青铜科技判断,虽然3月国内新能源市场依旧火热,头部企业成绩喜人,但谁能真正扛住压力,笑到最后,恐怕要在接下来的“青铜封神榜”中,才会渐露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