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年左右中国加入世贸,吉利、奇瑞、比亚迪、长城等自主品牌正式起步发展开始算起,我国的民族汽车工业经历了发展最快的20年。用一个词概括这个时期,那就是“追赶”。
在过去20年里,自主品牌从求生、增长到向上突破,所有的努力方向,都是尽快与合资品牌站在同一高度展开竞争,自主品牌的主销车型,从早期5万元左右的微型车,到8-10万元左右的紧凑车,再到10-15万元的SUV,不断拉近了与合资对手的差距。
如今,15万元以上的中高端市场,依然由合资主流和豪华品牌主导着,不过以吉利星越、博瑞、领克01、02、03及05等车型为代表的中国高端车型,也逐渐在15万元以上的市场站稳脚跟。
就在这个时候,吉利宣布正式进入了4.0产品时代。从产品的角度而言,吉利每一个产品时代的革新,都代表着产品品质向上攀登了一个台阶。而从吉利汽车这家车企、乃至整个中国汽车阵营的角度来看,吉利步入4.0产品时代的意义,还要深远得多。
CMA架构,吉利率先进入4.0产品时代的底气
吉利宣布进入3.0产品时代,是由博瑞拉开序幕。后续包括博越、帝豪GS、帝豪GL、嘉际、缤越等一众车型。
吉利的4.0时代,都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基于吉利与沃尔沃联合开发的CMA模块化架构。判断吉利集团的车型是否属于4.0产品时代,只需了解它是否源自CMA架构就可以了。
由此也能看出,CMA模块化架构对于吉利迈入4.0时代,是有多么的重要。
我们都知道,以大众为代表的推行模块化平台的车企,最核心的目标是通过提高不同车型的共用零件与技术比例,从而大幅缩短新车型的开发周期和成本。在当下这个竞争白热化的市场环节里,能否以尽量少的时间和资金成本推出新车、更新迭代,决定着一个车企的兴衰甚至生死。
号称全球化模块化架构的CMA,自然也具备降低新车开发时间和成本的作用,但是吉利和沃尔沃在共同开发这个架构时,理念和目标却有着本质差别。
正如上面提到的,以大众MQB为代表的很多模块化平台,最终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新车开发成本,基于这些平台打造的车型有个特点,就是外观比例、内部结构、动力总成布局都非常相似。如果厂家比较偷懒的话,这些车型不光外观造型会严重套娃化,而且不同车型的操控和乘坐感受也会非常相近。
这一点,了解大众产品阵容的小伙伴,不用我说,都明白。
而吉利CMA架构的开发理念,降低研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只是目标之一,厂家更深层次的目的,是通过构建一套高标准、高灵活性、高容纳度的模块化架构,提升未来产品体系的整体技术与品质标准。
基于CMA架构的车型,有整体设计比较统一的领克01、02和03,也有外观、内饰都极具个性的吉利星越和领克05,有沃尔沃XC40这样极具北欧气质的豪华SUV,也有领克03+这样的高性能钢炮,有01 PHEV、星越新能源等插电式混动车,也有抗衡特斯拉Model 3的极星Polestar 2纯电动车。
这些车型不但造型风格迥异,产品定位、动力总成、操控表现也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而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主要体现在同样高标准的动力、操控、智能和安全这些内在素质。
所以,承担吉利4.0时代根基的CMA架构,到底有怎样的特点?
一个好架构,是造好车的基础
对于有实力的车企来说,造一台好车不算难,难的是以尽量少的时间和精力,开发出一系列具有相同高标准的好车。要实现这一点,就离不开一个好的模块化架构了。
要说透CMA架构在产品层面体现出来的优点,要由外而内一层一层地来看。
首先是最表层的生产工艺标准。我们知道CMA架构是容纳了沃尔沃和极星这两个豪华品牌的产品体系,所以基于这个架构的车型,都采用了豪华品牌级别的标准。
比如目前行业在冲压零件外观R角上的普遍精度是2.5-3mm,CMA架构达到了1.5mm;行业冲压精度的平均水平在0.5m左右,CMA架构为0.2mm;钣金匹配面差的行业平均水平为1mm左右,CMA达到了0.5mm。
这些工艺标准普通消费者是无需了解的,但他们在看到实车时,却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外观钣金的精度和高级感。
作为一个豪华品牌,沃尔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安全,这方面的标准,也被融入到了整个CMA架构体系。基于CMA架构开发的车型,不管面向哪个地区的市场,都要同时满足欧洲E-NCAP、美国IIHS和国内C-NCAP和及中保研最高评级的要求,而实际上,CMA架构在安全方面的自我要求,甚至比欧美最高的标准还要严苛。
比如40%偏置碰撞环节,美国IIHS和欧洲E-NCAP的测试速度为64km/h,CMA架构产品的标准比之高出12.5%;正面碰撞环节,CMA架构的标准比美国的56km/h高出14.3%,后碰撞标准比美国的80km/h高出5%。
除此之外,沃尔沃享有专利的座椅WHIPS设计,能够在发生碰撞时对乘员颈部和头部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这一点,也被应用到了CMA架构的所有车型上。
正是基于这样的安全标准,沃尔沃XC40、领克01等基于CMA架构的车型,在全球各地的碰撞测试规程中,都拿到了优秀评级。
更深一个层次,是车辆性能和操控的表现。在这方面,CMA架构所诞生的车型,完全站在了当下行业的最前沿。比如搭载1.5T直喷发动机的领克01、02和沃尔沃XC40,在保证了出色燃油经济性的前提下,0-100km/h的加速性能都达到了8秒左右的行业领先水准。
而搭载2.0T高功率发动机的吉利星越、领克05均为6秒俱乐部成员,而领克03+,加速性能更是达到了5.9秒,绝对是各自细分市场的佼佼者。
此外,去年在WTCR 2019年度获得总冠军的领克03 WTCR,同样是脱胎于CMA架构的产品,它也成为中国品牌首次获得这项全球赛事冠军殊荣的车型。
如果说以上提到的三点,仅仅代表着CMA架构走在了行业的前沿,那么在对于未来至关重要的电气化与智能化方面的性能,CMA架构则堪称领先了一个时代。
如何理解呢?比如目前全行业都在快速发展的车联网和自动驾驶技术,这方面技术的发展,都受到车型平台电子电气架构的制约。对于汽车来说,电子电气架构就相当于神经网络,决定这方面性能表现的,是电子数据的传输速率。
在这方面,以大众MQB平台为代表的诸多模块化平台,都沿用了传统汽车所采用的CAN总线,传输速率在500kbps,而CMA架构则采用了新一代的FlexRay通讯总线传输速度高达10Mbps,是CAN总线的20倍,效率提升的同时,控制速度也大大提升,这就决定了未来自动驾驶功能的性能潜力。
而除了速率之外,CMA架构的FlexRay总线在可靠性上也有CAN总线无法比拟的优势。得益于更强的传输性能,CMA架构可以将车身控制分成不同的域控制模块,例如负责车辆动态控制的VDDM模块、负责车辆通讯的VCM模块、负责信息娱乐的IHU模块、负责主动安全的ADAM模块等等。
由不同的域控制不同的智能,就可以大大提高整体系统的容错能力和可靠性,而可靠性对于未来的自动驾驶技术,恰恰是不可或缺的特性之一。
也就是说,如果把MQB这种基于CAN总线的平台类比为4G通信网络的话,CMA架构的FlexRay总线电气架构,已经步入了5G时代。
最后,在动力总成和新能源车型的容纳性上,CMA也是当前汽车行业容纳度最高的架构。在这个体系下,目前已经诞生了领克01/02/03/05、沃尔沃XC40、吉利星越等燃油车,也衍生出星越PHEV、领克01 PHEV等插电式混动车,以及领克01 HEV全混车型,同时也孕育了续航、性能和自动驾驶能力都能媲美特斯拉的Polestar 2纯电动车。
明白了上面这些,才算是真正理解CMA架构的革新和领先之处。
步入4.0时代的吉利,已经从跟随者变为行业引领者
正如文章开头所言,过去20年时间里,国内自主品牌一直处于对合资品牌的跟随和追赶中,而基于CMA架构进入4.0产品时代的吉利,在设计、做工、性能、操控、安全、智能化、电气化等等方面,都已经走在了全球行业的前沿,中国汽车品牌也第一次真正从跟随者的身份,转变为了行业的引领者。
这种角色的转变,意味着中国品牌可以真正地摆脱欧美日发达国家的发展路线,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探寻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CMA架构的开发理念,实际上已经体现出了这一点。
在有了高度灵活化的模块化架构之后,吉利没有像大众那样把目标专注于降低成本,而是采取了自上而下的高品质、高性能统一化,在做工、安全、性能、智能、操控等方面采取相同的标准。
回顾四年前吉利宣布进入3.0产品时代时,率先在自主品牌阵营实现了统一的产品家族化设计,而在进入4.0时代之后,吉利又“逆潮流”而行,摆脱了模块化时代业界普遍的套娃风气,转而进一步追求产品的个性化发展。
放眼全球整个汽车行业,在产品的高标准统一化和风格定位个性化、多样化方面,吉利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引领者。
所以,步入4.0时代对于吉利来说,绝不仅仅是产品品质的更上一层楼,而是整个企业的发展,彻底摆脱了跟随者的身份,成为中国品牌、乃至全球行业面向下一个时代的引领者。
— END —